故事很简单,镜头就聚焦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在一个热烈虔诚的宗教主义者黑人与一位崇尚虚无主义的无神论白人教授之间的,一场有关人性,生存意义等等话题的深刻碰撞. 一开始还挺担心教授“妥协”的,面对黑人一直殷殷恳切的说教和激励,多么阳光款的生活观世界观. 然白人教授不仅没有“回心转意”且在发现黑人不会放弃“拯救”自已后,决然把自己暗黑的世界撕开了一道缝隙,让我们见识了一番什么叫真正无法拯救的绝望心念. “事实上,我看到的事物的外形,渐渐的空泛了. 它们不再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它们只是某种形状..一辆火车..一面墙一个世界,一个人,一个在没有逻辑而言的喧嚣空间. 摇摆不定的东西,它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我要与这样的东西同流合污呢?”“我不认为我现在的心境,是看待世界悲观. 我认为我的心境就如同这世界本身一样. ”上周见了侯孝贤,心里的敬仰之情喷薄而出,回来闷头又刷了一遍这部. 画风散淡、清丽,背后却透着一股对逝去时光与错过机会的耿耿于怀,以及对政治与历史的梳理,分辨. 看似是讲“我”,其实还是讲“国”. 室内戏的机位并不是台湾新电影典型的横平竖直,但其内敛的神韵和透出来的正派、坚韧精神,却是那阶段华语电影里最出色的. 每场戏都不是为了串联拼组核心情节,而是提供给观众“角色们在过着怎样一种生活”,可以称为状态写真. 现在再看,八几年这几部侯孝贤电影,确实被是枝裕和学去不少,比如片中停电了-赶紧找蜡烛-蜡烛刚点上就来电了-回头一看老爸死了,道理和《幽灵鬼屋》老太太的死一样,再加上屋外的雨,片尾画面外的死者等等. 中段奶奶把芭乐抛来抛去那段一下子就看哭了. 音乐搓揉心灵,尤其结尾那段. 关于视觉叙事,李屏宾+廖庆松无人能敌. 影片灵感来自迪士尼乐园同名游乐设施,“在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鬼屋中进行一趟令人毛骨悚然的旅行,有幽灵、食尸鬼和超自然力量带来的惊吓”,聚焦一个搬进了这栋豪宅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