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需要梦,便有了迪士尼. 迪士尼以动画起家,而在现代科技的助推下,动画能创造的内容都正在被一种具有现实感的画面所复刻、取代,这便是真人化的需求,动画存在的意义被削弱了. 不断用新技术去再现旧内容,这是实拍电影的悲哀,却是创作品牌必然所需的重复. 另一方面,在这个时代,动画面临着巨大挑战,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的距离越来越近,也许会在某一天不分彼此. 观众在潜意识里对动画翻拍真人的认同和追捧,也直接了反应了我们对于造梦的需要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造梦工厂越繁盛的时代,越说明占比最大的群体所处的社会土壤有多恶劣. 电影里越被反复表现的,越是我们在现实中所匮乏的. 童真、财富、梦想成真、正义战胜邪恶、从此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迪士尼带给我们的,全都是我们想要但得不到的. 感谢迪士尼暂时吹走了那根最后压倒我们的稻草. 导演是不是觉得卡司强到不用好好调度剧情…… 故事架构是越狱劫车杀人案所串起的小镇众生相,折射其时的美国社会. 虽然最后还是没能脱离“孤胆英雄”的美式套路,但故事本身的底子非常好,所谓“套路”放在五十多年前倒也绝不显得油腻——饶是如此,在剧本层面上的调度却着实不敢恭维:开场几十分钟切换了好几条叙事线,此间联系又没有交代清楚,看起来始终没法入戏;终于进入正题,几条摊开的线索虽然终于统在一个情境内、叙事又变得冗乏……演员虽然堪称一时之选,表演过分端着超出场景需要的夸张也令人难受. 想来大概古早时期的美国商业电影也有以明星为中心的时期,是故才如此开场不惜破坏叙事、事中不惜破坏情境,也要让参演的“流量”们尽速露面、尽情表演,以飨观众. 说起来,中美电影市场的发展轨迹还真是颇多相似之处,大家也都这么过来的.
在《吸血鬼德古拉》小说原作者布莱姆·斯托克笔下的一章“船长日志”中,“得墨忒尔”是把德古拉从特兰西瓦尼亚运到伦敦的船的名字——这艘俄国帆船运送着50个没有标记的大木箱出发,而此后在英国海岸线上搁浅,破破烂烂,全船仅存一个疯癫的幸存者. 本片的故事将详细聚焦得墨忒耳号的那趟可怕旅程:某神秘的乘客把船员们一个接一个屠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