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都没搞懂,一头雾水地看着父亲。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两个孩子说:“世界上有很多事,并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你们所看到的差异,只不过是由于你们两个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这位圣人的确很有见地,人生的很多事原本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哪里有那么明确的对与错呢?就像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一样:风吹幡动,一人说风动,一人说幡动,又有人说心动。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或者是心动呢?这便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事情,不过是见仁见智罢了。
所以,郑板桥的那句“难得糊涂”流传到了今天仍旧被人们奉为上上智。而这四个字的由来也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呢。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底,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