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时代,土地在中原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位置。《尚书大传》: “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摄政王多尔衮最初批准“圈地令”时,是否意识到了圈地的正反两面性? 虽然是摄政王多尔衮签批的“圈地令”,但这个主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学者断言:清初的圈地源自明末官田皇庄制度。土地兼并问题在明朝末期一直存在,宗室勋贵们一直在通过“奏乞”和“投献”的方式侵占民田。“奏乞” ,指的是事先指某处为“荒地” “闲地” ,奏请皇帝允许自己将其占为己有。“投献” ,指的是农民因破产或为求得庇护而将田产自动献给贵族。仅依嘉靖年间的统计,京畿周边各类官田皇庄便达二十余万顷。明末频繁的战乱与杀伐,让农民的田产朝不保夕,农业生产更是日渐凋敝。
保定巡抚王文奎上奏:“臣叨抚入境,自定兴而西,观其道路荒凉,邮亭焚毁,人烟冷绝,车尘阒如。每抵州县城郭,尚有鹑衣马户,环拥诉泣,极称难支者。”山东东昌地区的情形是“七载兵荒,城郭庐舍,俱是丘墟,荆棘满目,白骨如山。至于临清一镇,素号咽喉,及今行人断绝,市肆榛莽,瓦砾阻滞通衢,商店变为溺厕”。在疮痍满地与军费紧张的矛盾之间,首先提出对荒地进行屯种的恰恰是熟悉土地的汉人官员。山东巡抚方大猷在条陈中称:“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无力者官给耕牛, 三年起科。”其后,河南、湖南等地方官员也先后提出过垦荒的请求。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己未,顺天巡按柳寅东“已言清查无主地,面条陈其圈换五便” 。其后清廷“部议施行”, 讨论通过了这一提案,即前文所引“圈地令”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