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数主要是剧本问题,最完整的人物居然是丹斯的角色,也是最有趣的角色,PS自己美化过世形象那一情节笑得我前仰后合;作为主要角色的其余人物完全是为了姐妹矛盾化解而去建立的,坎妹在被丹斯撩了之后,角色自身的误解就非常明确了,可以发展的深度大大缩小了,就完成度来讲还算可以,虽然最后没有展现她的工作状态制造留白,可依然不能掩盖其人物弧光的单薄;两位女神的人设都是起了个头却没有进一步讨论,兰普林阿姨作为引导者角色单一尚可接受,伊娃女神作为主要矛盾一方,其角色设计就如人物本身一样只会自怨自艾,即使在和小哥滚床单之后尚有自己对生死的一丝犹豫以丰满人物,却在姐妹情深的矛盾化解中被弃之一旁. 同样遭到忽略的还有导演在第一幕煞费苦心堆积起来的东方元素;好在演员之间的火花十足,人物状态拿捏到位,作为主演们的迷弟很爽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有很多是不注重性别的,比如最出名的这则梁祝,放在现在的视角看,就算有梁山伯罩着,祝英台不用说度过安全的三载学年,就是一个星期也教人给识破了. 但这个故事被人接受,也被人信任至今,大概是源于人心底仍有对这样美好坚定不移爱情的憧憬和希冀. 所以判断梁祝是悲剧还是喜剧,是一个观众和创作者的关键. 李翰祥版本的梁祝算是最接近“原版”的一则,尤其是那些唱曲,让人觉得更靠近那样的年代. 也像说好像我们传统的戏曲电影,就像是西方的经典歌舞片一样好看. 这个版本削弱了很多马家的戏份,只专注在梁祝两家人的拉扯上,片中有一段梁山伯和祝英台对女性的争辩很有意思. 李翰祥特意挑了两位女演员,一位跟随电影内的剧情女扮男装,另一位在电影里本就是女扮男装,好像在电影的世界里,这样忽略男女的爱情故事,更叫人深信不疑. 催眠是指催眠师向被试者提供暗示,以唤醒他的某些特殊经历和特定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催眠与其他一般状态是相似的,包括放松、全神贯注和联想. 在催眠状态下,一个人可能经历“在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包括暂时的麻痹、幻觉和忘记“对催眠术医师的暗示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