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的梵高传,绝对的失败之作,全是硬伤:想近距离讲梵高的内心戏,用独白或者第一人称比较好,电影却在第一和第三人称中来回切换,导致完全走不进情绪,第一人称用了滤镜遮挡,可是梵高不是瞎子谢谢!第三人称的展现则烂俗到爆,用了多到爆的钢琴提琴配乐,手持跟拍还不断晃镜,感觉像妓女一样招呼客人说“快看我梵高,多寂寞多艺术啊!”更可怕的是叙事和对话. 一个美国人拍欧洲艺术家最怕的是肚子里没货,果然导演的理解仅限于表面,对话幼稚到吐血,情绪也都是喊出来的,他们是安静的艺术家而不是话唠!高更才不会到处跟人说自己要去哪里!梵高和他哥哥也不是搞基!请导演多看看高更记录片!如果电影基调的第三人称用黑白,且不惺惺作态,而第一人称视角用彩色,少说话多画画,或许有翻盘的可能. 如今,只是一个美国小学生看到梵高之画的做作意淫. 6/10. 开篇两分多种的固定机位对准冰封江面上装扮尸体的昌浩,村长和老板娘走进时他一溜烟跑了,这其中流淌的悲伤情绪源自无法缝合想象与现实的桥梁纽带:村长老妈几番尝试阔从桥梁渡江,江上意味着想象中的归乡. 而现实中姐姐被脱北者强暴的昌浩守在江边用木棒击打准备上岸的脱北者,甚至对郑真送礼物的态度也发生粗暴转变. 理想的祖国出现裂痕,是新闻里播出赞美金将军的讲话对应脱北者突发的性暴力,村民们食物被频繁来往的脱北者偷也动摇了孩子的同情心,愿意伸出援手的同时也带着防备手段和领政府奖励的告发心态,居住国与祖国的微妙情感关系,投注在藏身废墟里的踢球游戏和昌浩跃下房顶的死亡选择. 只拍摄无关事物的留白不能饱满人物的情感,显得空洞无意义,姐姐身体成为男性的泄欲工具和怀孕的圣母情结,以及昌浩结尾的殉道体现了观念的公式化. 1935年中央红军北上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后,红一团攻下安顺场;另一边,红四团老廖带领的二连负责沿途掩护防御任务. 此时,敌军正埋伏在防御工事内,准备偷袭红军. 迷雾中,红军在密林中艰难逃脱. 国军万起山得到指令,赶往泸定县,要不惜一切代价,将红一团拦截. 二连作为先锋连执行5月29日夺取泸定桥的任务,遭到万起山的阻击,最终神枪手高进光作为诱饵牺牲,让宝娃击毙了万起山. 敌军溃败,黑子和滑头等红军战士牺牲. 国军频频失利. 国军李全山团得知消息,全速赶去泸定桥支援. 在中央军委的鼓励下,老廖组成了22人构成的突击队. 老攀爬在铁索上,最终占据泸定桥. 李全山选择撤离. 红军主力最终成功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