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同性题材的电影了,执导过《回到太空》的威廉·惠勒竟也有这类题材的作品!奥黛丽·赫本和雪莉·麦克莱恩的演技也真是完美得没话说,几个角色的对白我一点也不忍心快进,看到玛莎向凯伦表白的那段,看到雪莉的斑斑泪痕和奥黛丽一脸痛苦,真是让人揪心。整部剧雪莉表现和扮相是相对男性化,十分干练,而赫本则是娇柔的、性向正常女性,到了最后玛莎葬礼,凯伦昂首阔步的远去似乎也意味着她理解和接受了玛莎,不再在乎世俗的议论。只能说,两位佳人生错了年代,就和艾伦图灵一样,让人惋惜。英文片名也很好,直译为孩子们的时间,然而懵懂无知的孩子们最初报复的谎言造成了最终的悲剧,中文翻译也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双姝怨”,两位佳人的幽怨,怨恨生错年代,怨恨生为女儿身,怨恨世俗人言,怨恨说谎的女孩。最后,那个女孩讨厌。这是一部令人悲伤的电影,当铁皮人第一次抱着两人冲天而起时让我受到大大的震撼,眼泪几乎夺眶而出,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实际表现的却是人类心底那永远挥之不去的孤独与逃离感。整部影片一直在讲述这个,包括影片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无不被这种情感深深包裹,欲罢不能,只是个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各个不同。很显然,影片的编导无法找到这种情感的根源,就如我常常慨叹并惊异于造物主创造人类又赋予人类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种种痛苦情感的目的是什么。直到影片的结尾,编导也只能让主人公逃离现实,并以新生命的诞生构设苍白无力的所谓希望。实际只是影片编导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脱而已。影片有意无意展现了日本社会各个阶层人群不尽相同的现实压力,不然几乎每个人吸烟的镜头和多处酗酒的情节也不可能充斥整部影片。那只是人们对心理情感压力无望的反抗而已。2002年,航空工程师汉斯·科尼格斯曼在一个火箭爱好者聚会上遇见了马斯克,后者问他,是否愿意去一家造火箭让人登上火星的公司工作,他同意了,就此成了这个初创公司的第四位员工。马斯克去过俄罗斯,尝试购买3枚由SS-18洲际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第聂伯运载火箭末果,于是他在加利福尼亚州埃尔贡多的一间仓库中创建了Space X公司,开始了自行研发火箭之路。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猎鹰一号的三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员工们一片愁云惨雾。山穷水尽面前,马斯克最后豪赌了一次,他通过借贷稳住公司,并立即安排了第四次发射,同年9月28日,在第三次发射失败仅仅两个月后,第四支猎鹰一号便被架到发射台上,发射约3分钟后,一二级成功分离,发射约六分钟后,成功入轨。尽管占有题材优势,并且以风口浪尖上的马斯克为主要人物,但该片的表达是克制的,也是“反传奇”的,或者说,它给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刀阔斧地做了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