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年费息纳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当时他33岁。他的兴趣又从物理学转向心理学,从事研究补色和后象等问题。他在研究后象时,由于长时间观察阳光得了眼病,造成终生痼疾,一生受到再三复发的痛楚。他的著作甚多,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只是其中的一部,正是这部著作对心理学成为科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费息纳像
德国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对韦伯律进行补充完善,称为“韦伯—费息纳定律”。其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心理学的做法是心理学方法上的一大突破,为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首先,他把心理物理学定义为:“讨论心物之函数的关系或相互关系的正确的科学”。他认为,感觉本身虽然不能测量,但是感觉是由一定的刺激量引起的,通过测量刺激强度就可以间接地测量感觉。只要解决了感觉和刺激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可能进一步研究心物关系的问题。按他自己的话说:1850年10月22日的早晨醒来时,他突然想起,感觉强度的增加并不是和刺激量的增加一一相应的,而是刺激按几何级数增加,感觉按算术级数增加的。例如,1个铃的声音加上1个铃的声音,和10个铃加上1个铃的声音相比,虽然都只是加上1个铃的声音,但听起来前者所增加的声音比后者大。10支烛光和1支烛光各加1支烛光,看起来也是后者的亮光增加得多些。所以,他认为刺激的增加和感觉的增加,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曾称这种想法不是取自韦伯,但他仍把这个结果称作韦伯律,后来,人们称为“韦伯—费息纳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