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首次诏令将佛骨舍利迎入东都洛阳内道场供养,自然引起朝廷上下的震动,几乎所有的皇亲国戚、臣僚妃嫔纷纷出资捐物,前来施舍供奉,京城内外一片欢腾的景象。
佛骨舍利在皇宫历经三年的奉迎、礼拜,终于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送还法门寺。这年的二月十五日,由京师派来的诸僧与臣僚,会同法门寺僧众打开了塔下的地宫,将佛骨藏于其中。
就在佛骨送还的时候,唐高宗赐绢一千五百匹,诏令惠恭、意方等禅师办理法门寺重修事宜,以示皇恩浩荡和皇帝本人对佛的崇敬之情。
当佛骨入地宫后,惠恭等僧人便四处征集材料和能工巧匠,开始了“不日不夜,载营载葺,庄严轮奂,制置殊丽。危槛对植,曲房分起,栾栌斗拱,枕而盘郁”的大修复。法门寺在这次重修中,更加辉煌壮丽,气势非凡,并具有了典型的皇家寺院气魄和格局——这时的法门寺已形成了二十四院[3]并存的浩大规模……
继唐高宗之后,大唐历史上先后有武则天、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到法门寺迎奉过佛骨,《志文》碑同时记载了中宗、代宗、僖宗三代到法门寺送佛骨或下诏修复的事件,当然也有武宗灭佛的事件。《志文》碑的发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唐历史,同时也揭示了地宫的一段波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