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作了以下的概况: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先研究我国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再来对症下药,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根据国情来制订普及教育计划是一脉相承的。
4.普及教育需要全国财政支持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者之机会和责任》中指出:“中国现在受教育有三桩不平均的地方,女子教育、乡村教育和老人教育。”“不平均是城乡学校的相差,城里学校林立,乡下一个学校都没有。以税赋论,乡下人出钱,比城里人多些。他们的代价,至少也应当和城里人平均。故乡村教育,应为教育者所注意。”先生明确提出为政者应重视对乡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在旧中国,本来教育投入就严重不足,再加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导致普及教育无法真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中国的教育依旧面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城市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某个区域,导致学生的择校问题,甚至推高了房价。在一些县城里,乡村里的学校人去楼空,大量的学生都往县城里集中,为了方便小孩读书,许多父母情愿多花钱也要在县城租房照顾子女读书。国家仍然需要扩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并且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尽量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根据国家财政部的资料显示,我国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教育投入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4%的经费里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浪费的教育经费也不在少数。投入到位了如何用才能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也是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面临的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