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象征着冲破过去的枷锁、向往自由不做情感奴隶的文艺电影. 全片比较闷,叙事平淡,情绪的表达和剧情的张力融入到了朱莉(朱丽叶·比诺什)的眼神里. 影片开始,丈夫和孩子的离去让她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她沉浸于悲伤的过去而无法自拔. 因此,她选择了逃避和拒绝,处于被动与不自由的状态. 在意识内里,她拒绝活着,选择自杀;拒绝奥利维的关怀,拒绝采访,拒绝回忆,拒绝为爱哭泣,拒绝身体的救赎,拒绝所有的一切. 然而,在潜意识里与行动上,她去到与丈夫经常去的咖啡馆. 她在意识上拒绝,行为上却顺从过去的习惯. 吹竖笛的男人、蓝灯、舞女、母亲、被打的男人、老鼠、借猫等人物和道具,都见证了朱莉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转变. 《男孩、鼹鼠、狐狸和马》在荒诞、悖论和偶然性中也讨论了真实的问题. 在最后谢幕式的片尾里,次要人物出现,戛然而止,升华主题这个现实主义的严肃题材还好没交给好莱坞成为陈旧套路加工的原料牺牲品,爱尔兰的沉静舒缓风格挺适合呈现伊斯兰文化比较欣赏的清凉的节奏感,少了廉价煽情,多了对灰暗现实的冷静处理,但对心灵的震撼性与批判性却更深沉. 塔利班这类宗教极端主义简直就像一群集体精神病,叫嚣着勇敢杀敌,却总是肆无忌惮的从欺负己方的弱者来求得自己的能力证明. 夹在地缘大国之间本就很不好过,而阿富汗恶劣的地理环境又造成了其农业力的贫瘠,基础经济的薄弱,一旦战争破坏了商贸体系网,苦难就无穷无尽. 而武装男性面对现代先进武器的绝对劣势地位,又让异端者与女性成了他们对生存困境发泄不满的替罪羊. 穿插的奇幻神话虽然被分拆的篇幅很短,但最后揭示出其是对大儿子不幸身亡的真相,有很强的伊斯兰哀凉味. 最后一家人终于觉醒,但现实中阿富汗的苦难其实还在延续《男孩、鼹鼠、狐狸和马》是根据查理・麦凯西(Charlie Mackesy)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来的动画片,讲述了男孩在与他不可能的伙伴们一起旅行时寻找家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