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利克避开了宇宙洪荒天地玄黄那些过于宏观的视角,回到了真正人本的角度,所有的外在都在流动的镜头里融合却又被抽象化,这些外在是不断生长的作物与更替的自然季节,是天地不仁,不以人内心及社会的动荡为转移,也是邪恶的阴影,是恐惧吞噬的人心,是被扭曲的内心驱使吐露出的恶语(有趣的是这些语言在这里以无字幕的德语出现,更加抽象与外在),真正的主角是内心的声音,以缓慢诗性的英语颂出的,不可被以上的“外在”所听见感知,所谓“隐秘”,而恰恰是这些“隐秘”的内在生命在这部电影里以更加可见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马利克为自己的镜头语言找到了这些年来最合适的内在,真正的美国新教基本传统价值观,在这样的时刻以福音形式再次传道,但吊诡之处在于,其有效性又可能止步于已经听到过这些声音并隐约有所认同的人,很难产生完全的顿悟与启示6/10. 被押上山岗的丹珠唱起来,碉堡里藏民们抬头响应合唱,丹珠宛如神女微笑着把炮弹投掷火药堆,打火机是一个用暴力传播文化的道具,桑格准备就义时拿出打火机对视罗克曼,正如他读不懂藏文化,桑格理解不了他的友情,打破文化融合的暴力终将两败俱伤,硝烟过后,牦牛群奔腾而来,琼斯丢下罪恶的手枪,解脱了两种文化血腥冲突的心灵煎熬,对雪云深处的圣山(东方文化)表示敬仰——东方神女遭遇文明冲突的西方见证者,人物塑造甚至行为与《迷雾中的孩子》太过接近,犯了叙事雷同的误区. 开篇手握转经筒的老阿妈、壶口岸祭祀童女,将游牧民的开朗和汉人的愚昧进行并置. 哈达从枪法竞技的荣誉象征变成欢迎侵略者的被亵渎之物,既有英国小孩目送英军队伍的出征游戏也有藏族小孩把士兵引向沼泽活活吞噬的成熟冷静,表现战争对纯真的颠覆也是冯小宁的常见手法. 迪来自越南北部,一个雾气笼罩的山区. 她今年12岁,是一个苗族女孩. 在这个少数民族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结婚. 结婚前通常会有一个饱受争议的"抢婚"风俗,即女孩在新年前夕被她未来的丈夫“抢走“,随后两家人之间再进行协商.